2012年1月11日,山西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邀请了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在学院二层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会计实证研究的瓶颈”的专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常洪教授主持,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刘维奇教授,研究所人员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及部分硕士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王教授的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实证研究的进步与短板、SOE底盘公司治理结构共性、与“代理理论”密切联系的若干研究话题评点、研究瓶颈的根因分析以及未来应该的调整。
王教授指出,会计学术研究经历了十多年的转型过程,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会计、公司财务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会计研究取得了迅速进步,体现在:与国际先进学术研究的联系,开始从吸收、引进阶段,转入合作、对话阶段;大学会计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计划,日益走上规范化轨道。但是,冷静来看,目前大量的研究缺少创新性。许多研究是在国外文献基础上利用中国数据所做的复制(虽然多少有一些拓延),缺乏坚实理论根基的研究,即使基于大量数据,往往还是表象化,很少深入分析其是否适合中国的政治机制和经济制度环境,对许多主题进行的研究并没有提出、构造自己的理论,缺少严谨的思路逻辑。
王教授认为,会计研究的重要基础:代理理论、市场有效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很不同于北美。在中国,以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解释现实,很有限。在短期内,实证研究这座楼房的理论地基还不够坚实,研究过程和结果还不太能令人信服,对于会计实务和资本市场管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政策影响力,也就不太明显。这种状况,只能随着实证研究环境的改良和研究质量的提高而逐步改变。中国会计实证研究存在内生性短板:(1)经济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制约:制度性缺陷、非市场性;(2)数据充分性和质量:披露制度;(3)学术研究中缺乏理论根基;(4)研究设计不足和研究方法不当。前二者属于外部宏观因素,非学者们所能左右,后两者显然都有学术界自身因素,存在改进空间。鉴于此,未来应该做出调整。学术研究有其完整链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R&D)”,分别是上游、中游、下游,都不可偏废。当前的状况是:属于原创、创新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没有自己的上游,就没有知识的主体,就只能给别人当中游、下游。因此,需要特别器重上游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模型研究,揭示经济社会的本质,进而才可能有好的实证研究。
王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积极与王教授进行了交流,报告会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结束。